2025年10月22日上午,文学教研室在揽胜楼305教室为2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班学生举办了一场专题教研活动。主讲教师陈静以《文学概论》课程为载体,聚焦“文学思潮与流派的辩证关系”,通过中西文学实例的对比分析,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。
中西实例对比,揭示思潮与流派特征
活动中,陈静老师以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(西方)、京派与海派之争(中国)以及江西诗派与朦胧诗(中国)为例,生动阐释了文学思潮的社会根源与流派的创作特征。通过对比华兹华斯诗歌的浪漫情怀与拉辛戏剧的古典规范,老师揭示了两种思潮对文学主题与风格的差异化塑造;结合京派与海派的地域文化背景,老师解析了两种流派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多元景观;而江西诗派与朦胧诗的对比,则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学流派的演变与创新。
辩证关系探讨,深化教学内涵
在讲解过程中,陈静老师重点强调了文学思潮与流派的辩证关系。她指出,文学思潮作为宏观背景,为流派提供思想框架与创作方向;而流派作为具体实践,则通过作品反馈与创新,推动思潮的深化与发展。以浪漫主义思潮为例,它不仅催生了以拜伦、雪莱为代表的流派,其作品更通过情感表达与自然崇拜,进一步丰富了浪漫主义的内涵。这一辩证关系的剖析,为师生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视角。
教研讨论热烈,共谋教学改革
课后,教研室成员围绕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课程设计的优化展开了热烈讨论。成员们一致肯定实例教学法的有效性,建议进一步融入跨学科视角,如结合美学、社会学知识,以增强学生对文学思潮社会根源的理解。同时,针对文学流派的地域性特征,成员们提出增设“中西文学流派比较”专题,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。此外,结合当代文学现象,如网络文学中的亚文化流派,成员们还探讨了思潮与流派在数字时代的演变趋势,为课程内容的更新提供了方向。
本次教研活动通过理论阐释与实例分析,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文学思潮与流派辩证关系的认识,更为《文学概论》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。未来,文学教研室将持续探索“以研促教”模式,推动文学理论教学与文学实践的深度融合,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学人才贡献力量。

(通讯员:陈静 审稿人:谭辉煌)